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粤府办〔2019〕14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8月7日
广东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19-2021年)
01、工作目标
2019-2021年全省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60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7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全省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35%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明显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明显提高,技能人才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02、实施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工程
(一)实施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全面提升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积极引导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深入实施新生代产业工人(含港澳青年)“圆梦计划”,建设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南粤工匠队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团省委分工负责,省教育厅、科技厅、国资委、总工会等参与)
(二)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以广府菜、客家菜、潮汕菜等粤菜系列为重点,大规模开展“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粤菜烹饪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打造“粤菜师傅”文化品牌。到2021年,全省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万人次以上,直接带动30万人实现就业创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局、供销合作社等参与)
(三)实施“南粤家政”工程。围绕新形势下“一老一小”对家政服务的迫切需求,以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突出标准制定、技能培训、职业评价、促进就业、诚信建设、品牌创建等,推动我省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努力实现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有提升、就业有渠道、权益有保障。到2021年,全省开展家政服务类培训60万人次以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分工负责,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总工会、妇联等参与)
(四)实施企业学徒培养工程。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深入合作,联合培养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到2021年,全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8万人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分工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等参与)
(五)实施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工程。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主体作用,对受经济环境等影响的困难企业职工开展提升职业技能和转岗转业能力的各类培训,帮助困难企业稳定职工队伍,促进再就业。对有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失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国资委分工负责,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等参与)
(七)实施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大力实施退役军人全员适应性培训与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制定技能培训具体专业(工种)目录,鼓励退役军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考取相关技能证书,探索建立退役军人定点培训基地。到2021年,退役军人参训人员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到90%以上。(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负责,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参与)
(八)实施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教育培训工程。全面摸清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称“两后生”)生源情况,根据地区就业市场需求和“两后生”的教育培训意愿,分类组织“两后生”精准对接职业院校,采取长、中、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提高“两后生”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基本消除“两后生”无技能从业现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分工负责)
(九)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工程。以大力推进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为重点,开展化工、矿山等高危行业领域的企业全员安全技能培训,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和新工人的安全技能培训及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资格培训。鼓励高危企业集中的地区建设安全生产和技能实训基地。持续开展安全培训专项执法监察,确保全省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100%,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得到全面提高。(省应急管理厅负责,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十)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以实施推进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为重点,针对各类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雇主培训等专项培训。到2021年,全省新增培训3.6万人,各类残疾人接受培训的机会明显增加。(省残联负责,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总工会、妇联等参与)
03、有效提升培训主体供给能力
(十一)推动企业扩大培训规模。各类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新录用员工和转岗转业职工的适岗能力培训计划、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组织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境外培训。支持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可通过职工教育经费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并按规定享受就业补助资金。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建成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鼓励企业与参训职工协商一致灵活调整工作时间,保障职工参训期间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省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分工负责,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局、总工会等参与)
(十二)支持院校扩大培训供给。支持职业院校以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对象开展补贴性培训。职业院校承担面向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的收入在合理扣除直接成本后,可按不超过60%的比例提取补充单位绩效工资,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之外单列管理。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培训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具体比例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应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并予以奖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分工负责,省财政厅、总工会等参与)
(十三)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各地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并定期发布企业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对获得目录中职业(工种)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和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均可在规定标准基础上提高30%。将通用职业素质、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环保、健康卫生、求职能力及就业创业指导等综合性培训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省财政厅等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