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在《辞海》与《汉语大辞典》中尚未收录“茶道”词条,但曲文君先生在《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茶道”词条中指出,“泛指制茶、饮茶、品茶的艺术”。
对茶文化的个人感悟
我感觉我自己是最幸运的人。我接触到的每位师兄,特别是我同一个寝室的师兄,给我的感觉真是非常温暖。我从来到这里到现在我就感觉到,心里一步一步地起着变化。
我接触这个禅修茶道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寺院的秋季佛商禅修班,目的就是来修一颗清净心。我的弟弟对我说,你心太浮躁了。
也希望各位师兄记住师父的七个字:“专心、清楚、明白、了”,这可能对我们修《金刚经》的那一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会非常有帮助,很多道理是不可说,不可说,咱们慢慢参,谢谢!
茶艺课后感想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的流行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饮功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第三,在实际应用领域,各类茶事活动如茶会、茶话会、茶博会等,以及在茶叶产制、贸易流通环节等大多以“茶文化”之名展开,其中又以在茶的商业行为上表现的最为直观、最为典型。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茶叶销售、茶经贸、茶旅游等事项中无不大谈特谈“茶文化”,为茶商业行为披上“茶文化”的外衣,“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大行其市。
茶艺实训个人总结
其次,正因为对“茶文化”概念、内涵与界限的模糊不清,从而也导致对茶文化学(属茶的人文科学)、茶学(属茶的自然科学)、茶业学(属茶的社会科学)三大分支学科的区分不足,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存在较为普遍的概念混淆不清、用词不规范等问题,比如某学者将“茶道科技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仅就该课题题目而言就存在混淆上述“茶文化学”和“茶学”的相关概念和意义范畴的问题,此外还颇有将“茶道”凌驾于“茶学”和“茶文化”之上的意味。
笔者认为,针对茶文化“泛化”所造成的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研究和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模糊、混淆的现象,有必要对茶文化、茶道、茶艺等概念及其内涵加以区分、界定,以期达成共识。但限于笔者有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本文仅对当前主流茶文化界对茶文化相关概念、内涵的界定进行简要综述,并提出点滴思考。笔者不吝浅陋,以求抛砖引玉,还请方家指正。
谈谈对茶文化的认识300字
郭艳英,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96年7月参加工作。青少年活动中心担任茶艺教师,获国家职业技能初级茶艺师资格证。
谈谈对茶的理解和认识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这就是书中所说的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另一方面,我们在批判和反对茶文化“泛化”现象的同时,也要客观的认识到茶文化“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茶文化的传播普及,要敏锐的察觉到茶文化“泛化”现象的内外部因素中所蕴含的有利于茶文化事业发展的潜在机遇。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的中介文化,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饮茶文化。正因为如此,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也使以茶为物质基础和载体的茶文化有了强大的受众群体,茶和茶文化的应用创新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想说的就三点,三个层面:第一为什么来到这里;第二,是因为有无限感恩;第三是我的感受。
来到禅修茶道以后,我不敢说对禅修茶道有多么深的领悟,但是现在我知道了,这将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来到这里是改变我人生的第一步。谢谢!
也许,正因为茶道的含义过于繁富,也难以形成一致的认识,更是难以道清言明,因此也成为茶道概念趋于“泛化”和人们大多不愿意谈论茶道的原因之一吧!茶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之道、“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艺术之道、各家各派以茶资修行得道的哲学之道的统一。因“道”的不同含义,“茶道”一词多义,故认识茶道,若附加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许能够更加准确、科学合理的理解茶道的真意。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对于“茶道三层论”之说,早在唐朝时期,茶道大师皎然便提出了“三饮说”,认为饮茶可以“涤昏寐”,“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几乎与皎然同时期、被后世尊为“茶仙”的卢仝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认为饮茶具有“破孤闷”、“发清汗”、“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等效用。与上述“茶道三层论”如出一辙。当代著名茶文化专家丁以寿先生较早的提出“中华茶道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并作了详细的阐述。此外,聂心怡女士从审美的三层次概念论述了茶道美学所蕴含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种境界,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目的就是想来修一颗清净心。今天讲师对我们提示,说你倒茶的时候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可以感恩父母,感恩菩萨,感恩孩子。我怀着这颗感恩的心哪,把这份茶的每个步骤都做得非常用心到位。在第一道茶的时候我尝到了什么呢?我尝到了感恩的感觉。就是在感恩的基础上去寻找这份清净心,然后去达到这个禅定的状态,我希望各位同修和我一起共勉,大家都功德圆满。谢谢大家!
我国很长的时期都没有“茶艺”这一称谓,但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时有出现。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对茶艺多有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