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的器之美,是教养。有整洁的仪态和礼貌,这是外在的形体之美。可内在如茶汤的美,是素质和文化内涵。人的器量空间也是无限的,这是胸怀。一个公杯是能承载茶汤的空间,一间茶室是容纳茶与茶客的空间,一个宇宙是能容纳无数地球的空间。心的空间是无限的,空间越大,能容纳的也就越多。
栽培茶树土壤的好坏,决定茶叶的质量,茶树很诚实。在被污染的土地里长不出好质量的茶叶,而被污染的社会让我们难以生存。
失去诚信,是对社会的环境污染。以诚信净化社会,保护社会环境。上善若水,用善良与道德作为冲洗社会的水。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了。对中国人饮茶的起源寻根,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唐代的说法也都有,而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并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无论茶起源于哪个朝代,都可以证明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精美的茶具是一个承载茶的空间,让茶汤有了形体之美。茶汤的形体,需要有茶具茶才够从无形到有形,需要水来展现它的色、香、味。上善若水,水能载万物而无争斗。——做人也当如此。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唐宋元明,煎茶、点茶、泡茶茶艺各领风。入清以后,中华茶艺由盛转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艺再度复兴,各种形式的茶艺百花竞放,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茶艺教育方兴未艾。当代中华茶艺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第一部分茶艺的基本功。导师为武当道茶公司的员工们讲解了茶的基础知识。
泡茶剩下的茶渣是演绎完它的精彩后归根的落叶。这不是终点,而是轮回,生于土又归于土的生生不息。根供养了叶,落叶又归根,栽培了茶树,茶树用叶回报我们。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事十分兴旺。
不同器有不同形。我们不同人也是不同器形,对知识的理解会带有自己的看法的差异,所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制茶工序的差异,理解的大同小异。
到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品茶图》,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所以简单概括茶文化的历史,可以为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
(文中插图为其本人设计)作者简介:卢梦怡,湖北黄石人,2013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现就读我校2016级茶叶专业。
实操课上,陈老师现场进行了规范严谨的茶艺实操教学,举手投足间,仿佛带着浓郁的茶香,完美地诠释了茶文化的意蕴。看完陈老师的茶艺展示后,老师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动手尝试起盖碗的冲泡,并品尝了自己冲泡的滇红茶,从而掌握了盖碗冲泡的基本要素。实操课后大家纷纷表示:“看似简单的茶还真的不简单呢!不仅茶的种类和功效不同,冲泡功夫也十分讲究,还有喝茶也可以如此优雅呢!”
8月24日,我登上去泉州的动车来到福建安溪茶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为了营造全民识茶懂茶爱茶、合力兴茶的良好氛围,提升普洱茶品牌效应,在宁洱县总工会的组织下,11月10日——14日每晚19:00——22:00,宁洱县直属小学53名茶艺爱好者在学校茶艺室参加了“初级茶艺师”培训。此次培训聘请了云南睿博职业培训学校的陈艳老师为我校茶艺爱好者讲解茶学知识,让大家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茶道魅力。
唐代陆羽著《茶经》,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把茶文化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从此吹响茶文化的号角。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现代茶艺活动的兴起,更能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净化社会心理的作用。紧张生活中的人们在百忙中偷闲,邀三朋四友,围桌而坐,泡茶品饮,水甘茶串香。茶的品饮,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呼朋聚友,增加精神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