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高中,陈志宏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因为住校,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家里一次性给的生活费比以前多了。陈志宏拿着钱后,冲动地跑到了书店内,买了一条四大名著的合订本。这次冲动也给陈志宏带来了饥饿之苦。因为买书用掉了部分生活费,陈志宏只能比别人少吃一点。“那个时候,我感觉到很幸福,课外时间,可以看名著。遗憾的是,当时只读完《红楼梦》,其他三大名著并没有看。”
鲁迅文学院培训
2012年,我要去非洲打工,走之前,我到《洮湖》来道别,葛老师说,你不要把自己当一个打工的,你要用作家的眼光来观察非洲,以后书写非洲故事。
但是,由于我的文化底子薄,学起这些文学知识来真的就像蚂蚁啃骨头——半天都不见长进。别人早就认识了的字,我要一个一个的去查字典;别人一看就能明白的句子、章节,我要花上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的时间才能弄通弄懂。为了弄明白那些抽象的词语,我要向每一位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请教。每月必交的一篇作业,我用无力的手指夹住笔要熬上几个夜晚才能完成。不过,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年后,我终于拿到了鲁迅文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我的文章也开始陆续在多家报刊发表。
全国文协召开党组会议,讨论《关于中央文学研究所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工作计划》,其远景还是苏联的高尔基文学研究院。
鲁迅文学院2020年招生简章
孔先生擅长写小镇人物、小镇风情、江南女性和底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因为他一直生活在航埠小镇,生命里,也从不缺乏红粉知己,还因农民的身份失去了进城工作、大展宏图的机会……无论是诗文还是小说,其实都是他在向纸笔倾吐他的心事。但是,恰恰是这种真诚的倾吐,造就了他的写作风格。
史铁生这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最后一句话是最最动人的,那是千古人生生命的主题,“好好儿活……”啊!其实所有的作品,所有的人生都是这一个道理,最根本的就是好好活着!
鲁迅文学院2019年报名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3月版)
陈志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江西东乡人,大学教师,《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学专家、畅销励志丛书《智慧背囊》第十辑执行主编和《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第五六辑副主编。
鲁迅文学院是大学吗
为了选拔文学社的成员,涑渎中学举办了征文大赛。我的散文《那个冬天》获得了一等奖。朱老师找我长聊,让我把文章修改后,他帮我推荐到《洮湖》杂志。
2000年底,我回到家乡金坛,收到了鲁迅文学院寄来的书函,因我无法完成作业,不予以我毕业,这个我很大的打击。从此,我便决定,因为文学梦想,需要稳定的工作环境,于是,我留在了金坛,进了亚达服装厂。
写字,他是有童子功的。在他的散文《湖笔小记》里,他曾如此写道:“我少小时,顽劣得很。爷爷说,心猿意马,缰辔羁之。要收心,学书最好。于是,耳提面命教我习字。”少年时,他又得遇黄乐川老师的指引。后来,终因文学导师丁凡的引荐,结识了他的书道恩师——著名书法家朱关田先生。跟朱老师的交往,激活了孔先生蛰伏多年的书法种子。朱老师不仅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给他以指导,更指导他研究了中国文字学、中国书法史、通读了《历代书法论文选》。朱先生还多次赠他书作、著述、印泥、镇纸以及湖笔。所以,孔先生在书法上进步极快,由书入画,也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1997年冬天,我的处女作《那个冬天》居然在《洮湖》发表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朱老师见我生活窘迫,每天只能吃榨菜,于是他从家里带来好吃的,每天都让我到他那里吃可口的饭菜。段校长偶尔也会把大碗的鱼、肉以及肉圆端到我宿舍,送给我吃。多年以后,我依然深深铭记。
于是,我开始自修初中语文课本、高中语文课本,并从村里一名老师那里借来了很多名著。同时,我还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办的写作函授班。每天把自己投放在文学的海洋里。
但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残疾人要想从事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9年,陈志宏又获邀为本报小记者上课,教孩子们如何写好学生作文,反响很大。
那些年,我每年都会写完几个笔记本。加起来,怕是有一百万字左右。这些习作我都没有投稿,很多人都为我惋惜。但是,我恰恰感谢这些废稿,让我对小说有了一个基本的感觉。多年以后,有些朋友跟我聊小说,我说,先写一百万字左右的练习。当然。这是对我们这些缺少天分的人而言,天才的话,另当别论。有些朋友说,想花几个月,来写好小说,我就劝他去做写别的事情,就是打麻将,也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搞定的事情。
跌跌撞撞,寻寻觅觅,经过将近一辈子的辛苦跋涉,孔大票友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大圆满。真的特别为这位老兄长高兴!
厂里很苦,我是手写,经常熬夜写作,厂里每天都要开夜工,有时到凌晨,有时通宵。
“我爱上阅读,喜欢写作,要归功于我的父亲。”陈志宏说道。他出生在江西东乡的一个偏僻农村,因为家里穷,年幼的陈志宏除了课本,没能接触到其他课外书。他的父亲在村小,当赤脚教师。有一次,在父亲案头找到了一本“思想道德”课教师用书,里面有不少道德故事,陈志宏饶有兴趣地读起来。此后,他便喜欢上了阅读。